当前位置: 首页  本科生教育  专业简介
专业简介

    地理与环境学院创建于1958年,现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两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和地理学一级硕士授予点1个,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自然地理学二级硕士授予点3个、地理教学论专业硕士授予点1个。人文地理学为江西省“十·五”重点学科,地理科学专业为江西省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0余人,专任教师40余人,在校本科生600人,研究生160余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博士32人,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千人计划”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2012年,学院在全校率先成功从美国引进“千人计划”王野乔教授。近八年引进的20余位教师全部为毕业于英国国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和中国科学院毕业的博士。学院设有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天文观测实验室和地理标本陈列室、气象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另外还在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杭州、庐山等地建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和科研实验基地。装备有ArcGIS、MapGIS及ERDAS等国内外主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一批先进的环境分析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原值总计超过1600多万元,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藏书近2万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可充分满足研究和教学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第二课堂。成立于1996年“蓝天”环保社团是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学生社团,社团紧扣绿色环保宣传为主线,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调研和科普宣教活动,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05年获“全国优秀学生社团”。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622人,研究生83人。建系(院)以来,先后为省内外各级学校、研究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4000余人,造就了一批活跃在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领域中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学院不仅是江西省地理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是全省地理科学研究中心。由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领导的江西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以及江西省地理学会、江西省遥感应用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江西省环境学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西地理研究所等多个学术团体挂靠学院。


※ 地理科学(本科)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自1958年创办以来,为江西省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地理教师,近几年还为福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外省市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地理教育骨干老师。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基础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及教育工作、管理者。 
    主要开设课程: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城市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学、气象水文学、植物土壤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国土规划、测量地图学、计量地理学、中学地理教学法、高中地理导读、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基础、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评估与管理、区域规划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毕业生能胜任各大中院校及中学各阶段地理教育、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规划、城乡规划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开发、规划及管理方面的工作。

 
※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手段,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空间信息,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交叉科学,是卫星遥感监测、网络电子地图、车载导航、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空间定位系统等3S空间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旨在培养具有严谨学风和优良科学态度,具备健康心理素质、良好道德品质与团结协作意识,掌握较强的系统应用和研发技能,同时拥有基本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的地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 
    毕业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工程技术和研发技能;2. 掌握数学、地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 了解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动态与前景,并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较好地解决地学相关的应用问题; 4. 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外语文献;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归纳、整理、分析实验成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技术公司、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工程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在测绘、遥感、国土、国防、资源、环境、交通、水利、电力、地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工程技术应用与开发、技术管理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简介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自然地理学-资源环境-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向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备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体包括: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方法;
  (2)掌握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地理学科其他分支专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2、修业年限:四年
3、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4、主干学科
    普通生态学、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环境科学导论、气象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气候学、水文学、现代自然地理学、土地资源学、经济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遥感与GIS综合应用、环境地球化学、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系统学与地理学。
5、主要课程
  (1)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向
土地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土地利用与规划学、土地评价学。
  (2)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方向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环境保护法、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生物学。
  (3)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向
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地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学。
6、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综合实践野外实习(2周,第4学期)、毕业实习(第7学期,6周)、毕业设计或论文(第8学期),包括教学环节的实践部分,共计144周。
7、本培养方案主要特色
    专业培养1~2年级以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为主,从三年级开始分流按照方向培养,指定专业指导老师,课程按照以下三个培养方向设置:
  (1)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向;
  (2)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3)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8、有关说明
  (1)毕业总学分最低要求为160学分。其中课堂教学2616学时,143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144周,17学分。
  (2)各类选修课均应满足最低学分要求。
  (3)本方案是按照中等程度的学生四年的学习时间制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安排选课计划。学有余力者,还可以辅修其他相关专业(方向)课程。

 (联系电话:0791-8120441)